今天來講講琴橋怎麼做,做的過程有多拍一些照片,可以講的比較詳細一點~前面先講一些觀念,然後是實作。
第一件事情是先選好適合的琴橋,尺寸和等級是最重要的,全琴的琴橋是用琴橋腳的寬度來細分(小琴的琴橋尺寸則明顯不同),
小提琴橋通常有 40 mm, 41 mm, 42 mm (台灣的供應商比較流通的規格是 41 mm);
中提琴橋有 46 mm 和 48 mm,
大提琴橋有 90 mm, 92 mm, 94 mm 等,琴橋腳的寬度跟 F孔之間的寬度有關,會影響聲音,很重要。
橋挑好了,決定哪一面朝指板,之前的文章談過琴橋方向的選擇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去看。“關於琴橋的秘密”https://reurl.cc/yZnWG6
選錯面又做太薄,琴橋就容易變形。
接著我會先將琴橋的位置標記下來,因為琴橋腳“務必”貼合面板,每次放在同個地方才會更快達到密合。
(琴橋的位置其實又可以另外寫一篇文章)
修琴橋腳的過程我沒有“第三隻手”幫忙拍(也忘記拍了),基本上也是靠標記,和“有顏色的東西”來輔助,比方說可以用顏料或複寫紙,就是反覆檢查琴橋腳跟面板的接觸點,削去木頭,增加琴橋腳和面板的接觸面積。
密合之後我會標記一、四弦的弦寬,中提琴弦寬 37 mm,我會先找到琴橋的中心線然後往兩邊分 18.5 mm 再劃垂直線;(小提琴是 34 mm,大提琴則是 47 mm)
如果是已經做好的琴橋要修低的時候,我也是用同樣的方法,因為琴橋的上緣弧度不是平均的,而且一四弦不一樣高,所以從外側往內縮等距離去訂弦寬,弦的分佈可能會偏一邊。
再來我會用 string lifter 搭配指板,找出琴橋適合的高度,比方說中提琴的 C 弦要高於指板 6 mm ,A 弦 4 mm,我就能得到琴橋的高度在 C弦的位置是 35 mm,(A 弦沒拍到,是 34 mm)。
琴橋高度在每一把琴都不會是同個數值,但都是以高於指板多少距離為準,太高難按、太低打弦,這就有通用的數據。
這裡又少拍一張照片,就是把尺放在琴橋一、四弦的垂直線上,標出高度,
再用模板畫出琴橋上緣的弧度,這條曲線不論是大中小提琴,都不是單一半徑的圓弧,這跟運弓的動作有關。
標記好之後就可以把多餘的琴橋上緣去掉了。
琴橋上緣這個時候還非常厚,標記適合的厚度,中提琴的話是 1.5 mm,小提琴大概是 1.1 mm~ 1.2 mm,大提琴是 2.5 mm,是上緣。
上緣太厚聲音也會不好,而且弦會容易脫皮。
接下來把琴橋削到適合的厚度,要注意靠拉弦板的那一面是不削的,只削朝指板的那一面。
厚度做完後,我會先把一四弦架上去,確認琴橋最後的高度,有需要就再調整高度和厚度。
高度和厚度做完,理論上可以用了,不過還可以在細節繼續修整,這有幾個原因,主要是聲學上的考量,在不受力的區域減輕重量,增加琴橋震動的自由度,底部的拱形也增加琴橋的支撐力,還有就是風格和刀工的展現。
這些是我做一個琴橋會用到的工具,基本上做一個橋,慢慢做的話要兩個半到三個小時,一個好的橋可以讓琴聲加分,而且更耐用,值得我花那個時間,也值得客人花這個錢,基本上,我覺得台灣做琴橋的均價,已經比國外低太多了。但是真的很多便宜琴的琴橋不太行。
最後我會用蠟燭去燒姓名烙鐵,用小鐵錘把字敲進去,琴橋就完成啦!
蠟燭燃燒產生的碳會讓字黑一點,並不是真的讓烙鐵烤琴橋,讓它變黑喔。
留言列表